心肌梗塞 奪命一瞬間
張先生是某公司老板,事業很成功,做人很海派,經常與朋友聚在一起大魚大肉、抽菸喝酒,50多歲仍有強壯的體格,從未生什麼大病。近1、2年來,偶爾會有胸悶現象,但他習以為常,不願就醫。
可是胸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,不但胸口悶痛得厲害,還像是一塊大石頭壓住似的。不得已被太太拉到醫院檢查,醫師說他的心臟血管塞住了,最好做心導管檢查,但他覺得,每次胸悶時,只要吃個藥、休息一下就沒事了,何必冒險做檢查呢!
1天晚上,他獨自在客廳看電視,突然胸口悶痛得特別厲害、冷汗直冒,不久就失去意識...。夜深了,老張的太太在床上等不到人,到客廳查看,才發現他倒在沙發上,已經沒有呼吸──那年張先生才55歲!
胸口悶痛 典型徵兆
可能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,心臟突然莫名其妙的跳動一下、心口悶悶的、胸前一陣緊、胸口好像塞住似的一時喘不過氣來,或是胸口悶痛,不論是那一種情形,有時不免擔心「我是不是有心臟病?」、「會不會是可怕的心肌梗塞?」
電視上也常看到這樣的情節,劇中人大怒不已,突然用手摀住胸口、臉色蒼白、喘不過氣而休克,親人趕緊將他送醫急救的畫面。這就是典型心肌梗塞發作時的症狀,發作時病人會感覺好像石頭壓在胸口似的,一整片胸口悶悶的;和偶爾胸口某一點痛,可以用手指指出某一定點的胸口疼痛不太一樣。
而在現實生活中,也不乏像這樣突然病發送醫,或甚至突然死亡的事件。
心肌梗塞 死亡率高
心肌梗塞的確是一種危險性非常高的疾病,過去有很多患者在未送醫前即已死亡,所以死亡率常被低估。根據統計顯示,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中,有一半來不及送醫即已死亡;送到醫院之後,又有一半可能因此死亡而無法康復出院,可見其危險性之高。大家熟知的前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父親馬鶴齡,即因心肌梗塞,來不及救治而過世。
所幸現在醫學進步,有許多新藥、新技術可以挽救病人的性命,目前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間的死亡率平均約10%。但心肌梗塞的嚴重程度有別,如果是最嚴重的,已經引起肺積水、休克等症狀,則死亡率可高達50%至70%,因此一旦發生心肌梗塞,一定要立刻送醫。
冠狀動脈阻塞 導致心肌梗塞
為什麼會發生心肌梗塞?心臟要維持正常的運作,必須有充足的血液供應,而負責心臟血液供應的即是冠狀動脈。冠狀動脈是滋養心臟的動脈血管,有許多小分支遍布整個心臟肌肉,心臟的各種功能得依賴這些小血管供給氧氣與養分。
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,造成血液供應出現問題,心臟便無法正常運作,病人會出現胸悶等各種不適症狀,即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病。
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,最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硬化斑塊破裂造成局部血栓所引起,有些患者則是因為血管抽筋(痙攣)而造成。因動脈硬化、狹窄,斑塊破裂引起血栓堵塞血管,或在運動時心臟血氧需求量大增,而無法供應充足的血量時,就會發生心臟缺血、缺氧,輕者引起短暫、輕微的胸口不適,也就是心絞痛或狹心症。
一旦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,則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會因此而死亡,心臟的收縮功能大受影響,患者可能出現劇烈胸痛、冒冷汗等現象,即所謂的心肌梗塞。由此可知,心肌梗塞可說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很嚴重時的一個極端表現。
胸部悶痛、絞痛 不可輕忽
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發現,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,在發作前的一個月內,都有或輕或重的胸部悶痛、心絞痛等症狀出現,但患者往往輕忽這些症狀的重要性,錯過就醫診治的最佳時機,以致一發不可收拾。
心絞痛的典型症狀,常在運動中發生,此時整個胸口好像被一塊大石頭或重物壓住的壓迫感,有些人甚至會感覺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升至脖子或下巴的部位,也有些人會合併左手痠麻的感覺。大多數人發生心絞痛的位置是在胸前,無法指明是那一點,只是整個胸口有重重的壓迫感;有些人是靠近胃部的地方疼痛,而被誤以為是胃痛不舒服,猛吃胃藥;有時疼痛會輻射擴散到下巴,而被誤以為是牙痛;有的會輻射到左上臂內側,沿著上臂傳遞到左手腕內側、或肩胛骨附近。
要注意的是,有些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,尤其是糖尿病人,並不會感覺胸悶的症狀,而是以突發性的喘不過氣來表現,必須特別留意。
反覆胸痛 宜速就醫
若出現這些症狀,且反覆發生,就必須儘速就醫檢查,否則一旦症狀加劇、時間持續很久,就可能是已經造成心肌梗塞了。
而心肌梗塞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心絞痛,不但胸悶的症狀比心絞痛更嚴重,胸悶的時間也更久,即使是休息沒運動的狀態下,也可能發生。
照心電圖、X光辨原因
對患者來說,心肌梗塞的診斷,最重要的是症狀的確認。如果在短短數日內有反覆發作的胸悶、反覆性的突然感覺四肢無力且合併有氣喘或胸悶、經常頭暈目眩或莫名其妙的心悸等症狀,就應儘快就醫,尤其是胸口疼痛厲害、冒冷汗、氣喘時,即使只是一下子就過去了,仍應馬上送急診,不可拖延。
重複發作可能代表心臟血管時而阻塞時而暢通,而疼痛厲害等症狀,更可能表示已造成心肌梗塞,有猝死的可能。
送醫後心肌梗塞的診斷,包括10分鐘內必須做心電圖檢查;X光檢查以與肺栓塞、主動脈剝離等其他疾病做鑑別,並判斷是否已造成肺積水;抽血做心肌酵素檢查,看心肌損傷的程度如何。因為抽血檢查必須等4至6小時才能得知結果,所以不能做為單一的診斷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在症狀、心電圖及抽血等3個項目中,只要有其中2種與心肌梗塞相符合,即可診斷確定,並立刻加以治療。
發病12小時內 治療黃金期
心肌梗塞的治療,最重要的是把阻塞的血管打通,且越快越好,至少在病發的12小時內必須進行。打通血管的方法,可利用血栓溶解劑將破裂的動脈硬化塊上的血栓溶解,成功率約70%~80%;另一種則是進行緊急冠狀動脈介入術,利用心導管將阻塞的血管打通,配合血管支架置放及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劑的使用,患者30日死亡率可降到5%以下。
不過在準備做心導管等治療前,術前準備非常重要。因心肌梗塞送醫的患者,到急診室時,通常醫師會先給予充足的氧氣供應及止痛藥物;然後給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,使血流更順暢些;並視患者的狀況,給予硝化甘油等藥物,使血管放鬆。血壓是另一個很重要的項目,也代表心臟功能的狀況,如果血壓太低,要以藥物等使血壓上升,甚至用到葉克膜體外循環,來保護心臟。若有心律不整、心室顫動等問題,則必須電擊,來恢復心臟功能。所有的這些動作,都是為了保護心臟,因為患者必須在穩定的狀態下,才能做心導管等進一步的治療。
必要時可做冠狀動脈繞道術
如果患者有太多條動脈血管都嚴重阻塞,或血管打通效果不佳,也可考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。此外,還有葉克膜體外循環、主動脈氣球幫浦等方式,來輔助維持血管暢通、撐住心臟的功能,以進行必要的治療,更有效降低了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。
除了緊急心導管之外,有許多藥物,也能輔助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。例如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,可使用血栓溶解藥物、阿斯匹靈(aspirin)、肝素(heparin)等藥物,來解除患者的危機;患者病況較穩定後,則可利用乙型阻斷劑、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、或較新型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等藥物,來使心臟功能恢復得更好。
預防得從日常生活做起
要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,就得從改變生活作息等可控制因素做起,包括:
1. 飲食避免大魚大肉,尤其是高熱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多攝取五顏六色的蔬果。
2. 維持理想的體重,身體質量指數BMI值(體重/身高平方)控制在小於24kg/m2。
3. 規律的運動,至少每週3次,每次至少30分鐘。
4. 有菸酒習慣者,吸菸必須禁止;而一時無法戒酒者,可少量飲酒(一天中的啤酒飲用量少於300cc、紅酒少於150cc、威士忌或白蘭地少於30cc)。
5. 適度安排休閒活動或假期,避免過勞。
至於已經有動脈硬化等疾病的患者,則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以下事項:
1. 規律服藥。醫師開給的藥物必須規律服用,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。
2. 不宜到太寒冷的地方去,如果一定要去,要注意保暖。低溫易造成血管收縮,超過一定程度則易引起斑塊破裂,阻塞血管。
3. 溫泉不要泡太久,流汗太多必須補充水分,以防脫水。泡澡泡太熱、太久,易引起血流急速流動,造成斑塊破裂。
4. 保持情緒穩定,情緒激動也是心肌梗塞的誘發因子。
5. 勿過度忙碌、熬夜或長期緊張,應有適度休閒。
6. 多攝取蔬菜及多喝水,避免便秘。
BOX:胸痛常見的原因
胸痛常見的原因很多,症狀可能有些類似,但仔細分辨,還是會有些不同。
心絞痛及心肌梗塞
心絞痛及心肌缺氧會引起胸悶、胸痛等症狀。但心絞痛通常在休息或口服心血管擴張劑後症狀會消失;而心肌梗塞則是冠狀動脈血管的某處已完全阻塞,引起心肌壞死,病人會有持續性的胸悶、胸痛,甚至喘不過氣來、休克等症狀。
BOX:發作時如何區辨是心絞痛還是心肌梗塞?
心肌梗塞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心絞痛,凡是心絞痛的症狀,例如胸悶、胸痛、心口像被大石壓住的感覺、喘不過氣來等,心肌梗塞發作時也都可能出現。但前者往往是短暫、較輕微的出現,有時一下子就好了,且運動狀態下較容易發作;而後者除了胸悶胸痛等症狀更劇烈、嚴重到冒冷汗,胸悶時間更久,且即使在休息沒有運動的狀態下,也可能發生。
通常如果心絞痛發作,可含1顆硝化甘油舌下片,休息5分鐘後,如果症狀無法緩解,可再服用第2顆,如果再過5分鐘仍未能緩解,則表示可能已是心肌梗塞,必須立刻送醫急救,才能救治。當然如果心絞痛的同時,有冒冷汗、噁心、想吐、暈眩等症狀,表示情況嚴重,不必再等待,必須趕快就醫。
BOX:心臟病的危險因子
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
1. 年齡:血管內皮細胞因老化而易受傷害,日積月累產生硬化。
2. 性別:男性比女性容易發生。
3. 家族史:基因也是心肌梗塞是否容易發生的因素之一。
可設法改變的危險因子
1. 抽菸:尼古丁等物質會傷害內皮細胞,引起動脈硬化。
2. 三高疾病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:動脈硬化的成份主要是膽固醇,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,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會受到損壞,血液中的膽固醇更容易堆積於血管壁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