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為何 台灣 稱為 台灣 呢?





引自網路資料

臺灣 一詞最遲出現於明朝中期,最初只是一身.一鯤(魚身).島<今安平>,後來隨著漢人拓墾範圍擴大,台灣的範圍也愈來愈大。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臺灣府,臺灣才正式成為總今日台灣全境的名稱。 至於名稱的由來則很有多中說法:


1.源自於平埔族語:有人認為原本台南原住民部落的名;有人則認為是來自南部平埔族對漢人的稱呼,後來逐漸成為漢人居住地的名稱。因係源自原住民語,逐有臺窩灣、台員、大員、大灣和台灣等同音字的名稱出現。


2.從.東番.<閩南語>轉化而成:明初稱臺灣為<東番>(即東方的番民),到明代後期轉音為臺灣。


3.從<臺員>化而成:明朝福建人周嬰著有遠遊篇,在其中一篇.東番記.中始稱臺灣為.臺員.,是Tayoan的  音譯字,而 員 之閩南語與 灣 相同。


4.從.埋冤.<閩南語>轉化而成:早期移民多為福建泉州、漳州人,有很多人因水土不服等因素而冤死,移民因而怨嘆這是<埋冤>的地方,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認為<埋冤>閩南語與<臺灣>同音。

另 - 三國時代叫.夷州.,隨代叫.流求.,宋代叫(田比)舍那,元代叫.留求.,明代.小琉球.、東番、雞籠山、北港.....也有用閩南語叫臺員、臺灣、大灣、大員、大宛、大冤、埋冤。還有葡萄牙人叫Fomosa,日本人叫.高砂.、荷蘭人叫Taioan。


 
Taioan」原非漢語,曾經盤居在台南附近的原住民西拉雅族,對外來者與客人的稱呼「Taian」或「Tayan」被音誤為「Taioan」,漢族移民把它寫成「台員」、「大灣」,而日本人即把它拼作「大宛」「大冤」等漢字,後來演變成為島本身的名詞。明朝萬曆年間(1573-1620)始以「台灣」稱呼,荷蘭人也曾以「Taioan」書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