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思覺失調症」是大腦「思考」與「知覺」功能失調的導致的精神疾病,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所做的最新調查卻發現,民眾對這項疾病仍存有「無法見人」、「具有危險性」、「無法工作」等3大迷思,有5成病友表示求職時曾遭解雇、歧視,精神醫學會表示,患者經治療後,其實將近一半患者仍可持續工作,盼民眾能對患者更友善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今公布一項針對1088位民眾與262位思覺失調症病友所做的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」,發現民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「無法見人」、「具有危險性」、「無法工作」等3大迷思;此外,有4成1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、怕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;4成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;近5成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解雇、歧視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,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示,社會上常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,就連自己的家人也常把他們當作依賴人口導致家裡氣氛不佳,也常認為他們讓家族蒙羞,社會環境對患者的不友善,也常讓失覺失調症患者自我感很負面,生活十分痛苦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、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及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,大腦如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也會生病,思覺思覺失調症其實就是「思考」及「知覺」失調的腦部疾病,大約100人就有1人有思覺失調症,可能受遺傳、個人體質、外在刺激和環境壓力因素影響而誘發疾病,發病後會影響認知、情感與情緒功能等,出現不合乎現實的想法,但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,其餘皆與一般人無異。
賴德仁表示,思覺失調症容易在15歲到25歲之間發病,男女都有機會發生,發病初期,容易先從行為表現上發生改變,提醒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逃學、情緒憂鬱、躁鬱等症狀,建議應立即尋求精神科醫師診斷,早期發現,服藥治療後,有5成病友仍可持續工作,社會壓力會影響病況,盼社會大眾給患者更友善的環境。(黃仲丘/台北報導)
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今公布一項針對1088位民眾與262位思覺失調症病友所做的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」,發現民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「無法見人」、「具有危險性」、「無法工作」等3大迷思;此外,有4成1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、怕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;4成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;近5成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解雇、歧視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,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示,社會上常認為他們是不定時炸彈,就連自己的家人也常把他們當作依賴人口導致家裡氣氛不佳,也常認為他們讓家族蒙羞,社會環境對患者的不友善,也常讓失覺失調症患者自我感很負面,生活十分痛苦。
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、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及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,大腦如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也會生病,思覺思覺失調症其實就是「思考」及「知覺」失調的腦部疾病,大約100人就有1人有思覺失調症,可能受遺傳、個人體質、外在刺激和環境壓力因素影響而誘發疾病,發病後會影響認知、情感與情緒功能等,出現不合乎現實的想法,但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,其餘皆與一般人無異。
賴德仁表示,思覺失調症容易在15歲到25歲之間發病,男女都有機會發生,發病初期,容易先從行為表現上發生改變,提醒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逃學、情緒憂鬱、躁鬱等症狀,建議應立即尋求精神科醫師診斷,早期發現,服藥治療後,有5成病友仍可持續工作,社會壓力會影響病況,盼社會大眾給患者更友善的環境。(黃仲丘/台北報導)